【非常醫生】首堂解剖課見屍即暈不放棄 整形外科彭雪瑩醫生修復病人身心傷痕
發布時間: 2022/03/03 14:59
「整形外科還不是整容!」這句話,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彭雪瑩聽過無數次,這只不過把這專科狹義化,其實由初生兒的胎記、唇裂顎、兜風耳至癌症病人乳房重建都涉獵其中,涵蓋範疇廣泛。
如果要為整形外科下定義,更貼切的形容是:醫生憑藉靈巧雙手修復缺陷、還原正常,讓患者重拾信心。
被電視劇吸引,覺得醫生是一個有型又有趣的職業,從小學起彭雪瑩已立志行醫。在成長過程中,經歷過親友生、老、病、死,更覺醫生這職業與人有着密切關係。「一般人未受過相關訓練,對醫學欠認識,自己或親友患病時都會感無助,但醫生無論認識你與否,也一樣悉心照顧,感到行醫饒有意義,也可以幫到身邊人。」
首堂解剖課見屍體暈倒
她中學就讀瑪利諾修院學校,成績優異,中六拔尖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,她的目標是當外科醫生,因為可以做手術,但在她讀醫第二年,發生了一件令她意想不到的事。「萬分期待終可上解剖課,七、八個同學有機會觀摩教授解剖,但甫入解剖室,興奮心情瞬間被澆熄,見到那具已剖開的屍體,噼啪一聲我便暈倒地上!」身旁的人馬上把她扶出室外,她本欲再繼續課堂,但身體實在不適而作罷。教授課後安慰她:不要緊的,不是人人都要做外科醫生、做手術,還有其他科可選。
聽教授一席話,彭雪瑩反覆思量,自己義無反顧仍鍾情外科,鼓起勇氣面對,不知不覺間克服了恐懼。5年醫學生涯過去,畢業後她繼續在瑪麗醫院任職,一做就十多年。
誤以為整形外科等同整容為數不少,像隆胸、割雙眼皮、抽脂之類,事實上整形外科的訓練,佔大部分在重建手術方面,如乳癌病人切除乳房後要重建、舌癌病人切除舌頭後為飲食如常要做舌頭重建、燒傷病人要做植皮等等,因此整形外科分兩方面:一為重建手術、一是美容手術。
整形外科接觸的病人不分男女、無分老幼,如兒童的兜風耳便十分常見,也有去除血管瘤、先天性胎痣及唇裂顎,都是整形外科醫生常處理的問題。「這一科能帶給人快樂,我們目的是為病人『整靚』原先的缺陷,不少病人做完手術後,無論是外觀抑或功能有改善,帶着愉快心情離開,甚至能重投社會工作,這些就令我最開心和有滿足感。」
7歲女孩因血管瘤痣自卑輕生
行醫生涯中,一些個案常令彭雪瑩憶起:一個嘴邊有血管瘤痣的小朋友,痣不算大,但由於顯眼常被取笑。這年僅六、七歲的小女孩因自卑而自殘輕生,因此被送院救治,經兒科醫生轉介至整形外科。「這事令我非常深刻,沒想過一個應是天真爛漫的小孩子,因外觀造成如此大的心理問題。」
2011年旺角花園街排檔大火,一名20多歲年輕女子身體多處地方大面積被燒傷,留醫了一段長時間,進行過多次手術,傷口逐步復元,惟膝蓋皮膚出現嚴重疤痕增生,影響活動能力要坐輪椅。醫生建議做切除增生組織手術,再以人工真皮進行植皮,當時需病人自付萬多元買人工真皮,但女孩子經濟有困難未能負擔。經此事後,彭醫生與其他醫生向政府爭取資助病人買人工真皮,自此公立醫院病人頸、關節位或面部手術需大面積的人工真皮填補,已納入政府資助毋須自費。
她坦言處理燒傷是棘手難題。「要好多人手、資源,不同界別醫生做手術、大量謢士做傷口護理,時間和心機都不可少,而且燒傷病人就算處理好傷口,還可能要以手術和激光處理疤痕,面對極漫長的治療過程。亞洲人的疤痕埋口較差,如臉上有大面積的燒傷,復元時間很長,對生活極大影響。」
解病人心結
乳癌切除後重建也是整形外科常做的手術,彭雪瑩指分一期重建與二期重建,前者是在手術切除乳房同時間進行,病人毋須經歷沒乳房的心理壓力;後者是手術切除乳房後做完化療、電療、免疫治療、賀爾蒙治療,相隔一段時間才進行重建,病人會在一、兩年至數年裏經歷乳房不對稱問題,造成生活不便外,更可能衍生失去自信的心理壓力。
「很多人做乳房重建,未必是為了外觀,更多時與生活工作有關。有個陪月員患乳癌以手術切除乳房,並沒有即時做乳房重建,由於女士本身乳房都偏大,自切除一邊乳房後,自信變差,覺得抱小朋友時身體不平衡覺得困難。」結果接受二期乳房重建後,摟着彭醫生流下開心眼淚,後再重投陪月工作。「我都好感動,這才是真正醫好她。」
她說整形外科醫生除手術以外,還須解開病人的心結,了解病人的心路歷程、想法,有研究指出手術做得好不好,需取決病人本身的期望。「醫生手術前要知道病人想達到的效果,清楚他的期望而做到當然是美事。外在靚唔靚的觀感因人而異,每人審美眼光不同,如當事人對手術期望過高甚至是不設實際要求,會如實告知。」
緊貼醫學新知識
醫學推陳出新、新療法新技術瞬息萬變,整形外科絕不能「一本通書睇到老」。「整形外科是一個較年輕的專科,特點是要與科技與時並進,例如近年流行的3D打印立體模型技術、電腦手術,新科技對做手術幫助極大,如手術前可與病人齊齊在電腦前看到模擬術後效果。」儀器日新月異,如去斑去痣由激光、彩光至皮秒,整形外科醫生都必須緊貼相關新知識。
全香港的整形外科專科醫生約80位,醫生與人口比例極低,此科女醫生更屬少數。外科醫生靠一雙手做手術,對手部日常護理可算是「愛不釋手」,彭雪瑩笑着說:「無錯!我們做的是手藝工作,雙手便是生財工具。我熱愛滑雪,有次去滑雪前我丈夫問我是否需要為對手買保險,當然是開玩笑,小心點便可以了。」
勿輕言放棄唇裂顎胎兒
彭雪瑩醫生曾進行不少嬰兒唇裂顎修補的手術,她印象深刻是一個未成年懷孕且吸毒的女生,照到肚裏的BB有唇裂,曾諮詢彭醫生嬰兒出生後預計的情況。BB出世後,媽媽要進入戒毒所,父親不知去向,彭醫生第一次見BB時是由「母親的抉擇」的職員帶來,BB其後安排做手術,她有感而發:這小孩將來的路注定不易行。
當彭醫生第二次見BB,已一歲的小豆丁竟由爸爸帶來,這一幕令醫生也動容。「他領回BB由自己照顧,這故事變得有希望,BB修補了唇裂、有爸爸湊,後來媽媽戒毒後一家三口重聚,是happy ending呢!」
好些從產檢照到胎兒有唇裂顎的孕婦,大部分會選擇打掉,彭醫生特此呼籲大眾,大多數唇裂顎BB除此問題外,其他身體狀況多屬正常,勿輕言放棄一條小生命。「其實就算是唇裂兼有顎裂的較嚴重個案,如今修補手術已十分成熟,患者只在3個月大時修補唇裂、9個月大時修補顎裂,視乎需要於9歲時填補牙床骨,除此之外,未必再需接受手術。」她建議如外國規定,每一位照到胎兒有唇裂顎的準父母,最少一次尋求整形外科醫生意見,多一個資訊方作抉擇。
記者:周美好